您好,欢迎来到顺海科技!
| 0755-28100016 中文
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产品新闻 元器件百科 技术资讯 知识解答
快速选型

光耦的制造工艺是怎么样的?

时间:2025-06-23 阅读量:20

光耦(光电耦合器)的制造工艺融合了半导体精密加工与光学封装技术,其核心在于实现--的高效转换与电气隔离。以下是光耦制造的关键工艺流程及技术细节:
一、芯片制备:发光与受光的微观工程
1. 发光二极管(LED)芯片制造
外延生长:采用MOCVD(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)设备,在GaAsGaP衬底上沉积多层半导体材料(如AlGaInP/GaAs),形成LED发光层。
掺杂工艺:通过离子注入技术,在P型和N型半导体中精确控制掺杂浓度(如Si掺杂浓度1×10¹⁸cm⁻³),优化载流子传输效率。
光刻与蚀刻:使用DUV(深紫外)光刻机定义LED发光区域,通过ICP(电感耦合等离子体)蚀刻形成台面结构,减少侧壁漏电流。
2. 光敏器件(如光敏三极管)制造
基区扩散:在N型硅衬底上进行硼扩散,形成P型基区,控制基区宽度(通常0.5~1μm)以优化光生载流子收集效率。
集电极接触:采用蒸发或溅射工艺沉积金属铝,形成欧姆接触,接触电阻<0.1Ω
钝化层沉积:通过PECVD(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)沉积Si₃N₄钝化层,厚度500~1000Å,防止表面漏电。
二、封装工艺:光路设计与电气隔离的核心
1. 芯片贴装
共晶焊接:将LED与光敏芯片通过AuSn共晶焊料(熔点280℃)贴装在DBC(直接键合铜)陶瓷基板上,热阻<1℃/W
引线键合:使用金丝(直径25μm)进行超声波楔形键合,键合强度>10g,确保信号传输可靠性。
2. 光路耦合
透明胶体填充:注入高透光率硅胶(折射率1.42),减少全反射损失,耦合效率提升20%
隔墙结构:通过光刻胶模塑技术形成黑色隔墙(高度0.3mm),阻断LED与光敏器件间的直接光路,确保隔离电压>5000Vrms
3. 封装成型
注塑成型:采用高温环氧树脂(耐温175℃)进行传递模塑,封装体厚度1.2mm,满足UL94 V-0阻燃等级。
引脚镀层:引脚表面镀锡(厚度5μm),提升可焊性,满足260℃波峰焊要求。
三、测试与筛选:可靠性保障的关键环节
1. 电性能测试
CTR(电流传输比)测试:在IF=10mA条件下,测量IC/IF比值,筛选CTR范围(如80%~600%)符合规格的产品。
响应时间测试:通过脉冲发生器施加阶跃信号,测量上升沿(tr)和下降沿(tf),典型值tr<2μs
2. 可靠性试验
高温反偏(HTRB:在150℃VR=50V条件下持续1000小时,失效率<0.1%
温度循环(TCT-55℃~150℃/1000次循环,封装开裂率<0.05%
HAST试验85℃/85%RH/1000小时,隔离电压下降率<5%
3. 特殊测试
共模抑制比(CMRI)测试:施加1kV/μs共模干扰脉冲,验证输出电压波动<10mV
激光诱变测试:用激光模拟宇宙射线,验证单粒子翻转(SEU)免疫能力,满足航天级要求。
四、先进制造技术趋势
1. 晶圆级封装(WLP
通过RDL(再布线层)技术实现芯片级封装,封装体尺寸缩小至1.0mm×0.6mm,适配可穿戴设备。
2. 3D集成技术
LED与光敏芯片垂直堆叠,光路长度缩短至0.1mm,耦合效率提升至90%
3. 智能光耦
集成温度传感器与MCU,通过I2C接口实时反馈工作状态,实现预测性维护。
结论:光耦制造是半导体工艺与精密封装的结合体,涉及从外延生长到可靠性测试的200余道工序。随着晶圆级封装、3D集成等技术的发展,光耦正从传统分立器件向集成化、智能化方向演进,在新能源汽车、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。
 
 

Copyright © 深圳市顺海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5069920号